随着储能变流器向大容量、模块化发展,碳化硅(SiC)器件由于其低损耗、耐高温的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SiC器件过高的开关速度使其对电路中杂散电感更加敏感,并且高温运行环境也会对器件长期安全可靠的运行带来影响。因此针对基于SiC的储能变流器功率单元,重点研究了其低感设计和散热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功率单元的整体设计方案。通过优化叠层母排的结构,将高压交流模块与低压直流模块的杂散电感分别降低至794 μH和235 μH,有效减小功率单元的关断过电压。通过热研究,确立了散热方案,使器件在运行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不超过50℃。最后,搭建了功率单元样机并进行对拖实验,验证了叠层母排结构优化设计和功率单元散热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储能变流器作为储能系统和微电网之间的接口,可以实现电能的传递和变换,具有削峰填谷、负荷控制、应急电源、并离网切换、孤岛运行等功能,在新能源发电的趋势下是未来电力系统的重点发展装备。随着储能变流器向大容量、模块化发展,其一般采用基于DCAC变换器与DC/DC降压变换器的双极式结构。在功率器件的选择上,与硅IGBT相比,碳化硅MOSFET具有开关频率更高、开关损耗更低和运行结温更高等特点。但受到硅材料本身特性的限制,硅制器件已接近发展上限,碳化硅(SiC)器件将成为器件发展的新方向。对比硅材料,其在能量损耗、发热量、使用频率以及电流密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相同功率等级下拥有更小的体积,且更适合在高频下使用。美国的Cree、日本的富士和ROHM等公司已经推出SiC功率单元,并在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始应用。国内仅有部分厂家使用TO-247封装的SiC功率器件设计功率单元,但是此类器件功率很小,由此构成的功率单元不适合应用在大功率储能变流器中。随着储能变流器功率单元向着高度集成化、高工作频率和大容量发展,对SiC器件构成的储能变流器功率单元的研究及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SiC功率器件具有高开关速度,会产生比IGBT更高的di/dt和du/dt,从而更容易出现更高的关断过电压、更大的开关振荡以及更高的工作温度等问题,因此功率单元的低感设计和散热设计尤为重要。针对低感设计,一般采用叠层母排减小杂散电感。文献提出了一种叠层母排分组连接结构,减小了电解电容发热问题。文献提出一种四层母排器件对称排列的方式实现低感设计。文献建立了考虑自感和互感的叠层母排数学模型,并对叠层母排参数和布局方式进行优化设计。虽然目前有较多文献针对SiC功率器件进行杂散电感分析,但是缺少基于SiC MOSFET的储能变流器功率单元的低感设计。针对散热设计,一般采用将模块贴在散热器上,再通过风冷或者水冷方式进行散热。文献提出了一种将芯片通过金属镀层和热介质材料直接连接到Si基微通道的新型结构,从而消除了模块多层结构的限制,提高了芯片的散热效率。文献针对SiC MOSFET强迫风冷逆变器的散热器给出了设计思路。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新一代功率器件SiC MOSFET的储能变流器功率单元设计方法,具有较 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尤其适合在新能源发电中应 用。首先简单介绍了功率单元的电路原理,其次利 用叠层母排实现了低感设计,然后对功率单元进行 强迫风冷的散热设计,并基于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进行仿真计算,给出了适用的方案。最后搭建了实验样机进行验证,证明功率单元设计 方案的有效性。
高频隔离型大容量储能变流器的拓扑如图1所 示,该变流器采用模块化级联设计,可以通过串联 相同的功率单元实现更高电压等级,结构更加灵活, 便于扩大容量,单台变流器的容量可达到兆瓦级别。采用高频低损耗功率模块SiC MOSFET,其最高工 作频率可达几百kHz,并且能够满足10%长期过载 运行以及20%过载运行1 min以上的过载需求,可 以提高变流器开关频率,进而提高变流器的功率密 度。同时,从耐高温角度看,与Si IGBT模块相比, 其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热流密度,SiC MOSFET模 块本身的温度耐受能力提高,可以耐受高温环境, 且散热性能良好。基于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使 用更有助于变流器的小型化、轻量化、高功率密度化设计。
受SiC MOSFET耐压水平限制,采用若干功率单元高压侧串联,低压侧并联的拓扑结构以进一步扩大容量,形成低压、大电流的直流端口。而当大量功率模块级联时,串联电压分配不均容易造成器件过压损坏,并联电流不均衡会严重制约设备的容量提升。为了保证串联功率模块之间的均压以及 并联功率模块之间的均流,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控制 策略。在串联高压侧,功率单元的均压策略分为静 态均压和动态均压。静态均压依靠单元内部的风扇 耗能实现,动态均压通过软件算法排序调制实现。高压侧功率单元内部的高频变压器采用真空环氧浇注,以提高绝缘能力。并联低压侧,采用功率均衡控制方法以实现并联均流。
高压交流侧功率单元由一台高频变压器、两组H桥及其之间的直流电容组成,低压直流侧功率单 元由一组H桥和直流电容组成。高压交流模块中直接与交流侧相连的H桥为AC/DC变换单元,高压 交流模块中与高频变压器相连的H桥、低压直流模 块的H桥以及高频变压器组成双有源全桥型DC/DC变换。其中双有源全桥型DC/DC变换拓扑 可有效抑制各级二倍频功率波动,获得平稳的电池 电流,延长电池寿命。H桥中所有功率模块由SiC MOSFET来实现。
本文所设计的SiC功率单元包含10 kV高压交流模块和750 V低压直流模块,两个模块均基于隔离型H桥拓扑,如图2所示,相关参数见表1。
对于10 kV高压模块,开关器件采用型号为CAS120M12BM2的SiC MOSFET,每个器件源漏 极电压Vds=1.2 kV,每相采用15个模块串联为18 kV,10 kV端口相电压峰值为8.2 kV,具有足够的 绝缘裕度;整机总容量1 MW,每个模块容量为23.8 kW,按每个模块输出电压700V计算,额定通流约34 A,远小于SiC MOSFET的额定电流120 A,具有足够的通流裕度。
对于750 V低压模块,开关器件采用型号为CAS300M12BM2的SiC MOSFET,每个器件源漏 极电压Vds=1.2kV,远高于额定电压750 V,具有足 够的绝缘裕度。端口总容量1 MW,每个模块容量 为66.7 kW,按每个模块输出电压700 V,额定通流约95.3 A,远小于SIC MOSFET的额定电流300 A, 具有足够的通流裕度。
双有源全桥型DC/DC变换采用单移相控制方 式,每个全桥斜对角对应的两个开关管的脉冲信号相同,每个桥臂对应的两个开关管的脉冲信号相差180°。系统运行时,通过改变两个H桥之间移相角的大小,就可以调节传输功率的方向和大小,实现能量的双向移动。当桥臂电压相位超前于交流电网 电压相位时,能量从直流侧流向交流侧,电池放电;当桥臂电压相位滞后于交流电网电压相位时,能量 从交流侧流向直流侧,对电池进行充电。其移相控制下电压波形漏电感的电流如图3所示,其中,移相角φ为功率传输过程中超前桥HB1与滞后桥HB2的相位差,Ts为一个开关周期。
以低压侧S22、S23关断时换流过程为例,说明 功率器件关断电压尖峰现象。图4所示的回路A和 回路B中,S22、S23正在关断。在换流过程中,通 过功率开关管的电流iS逐渐减小,而通过反向二极 管的电流iD正在增大。快速的电流变化作用到流经 路径和器件的寄生电感上,使其感应出高频电压, 并形成换流回路。换流回路上感应的电压直流 母线电压叠加,共同作用到功率器件S22、S23上, 导致过大的du/dt,即形成电压关断尖峰,尖峰电压 表示为式(1)。
式中:Umax为关断过电压尖峰;为模块支撑电容 充电电压;L23 和 L24分别为功率器件和母排的等效杂散电感。
这种现象尤其发生在分布电感量大、负载电流大、功率开关管电流下降时间短的情况下。降低寄生电感量是消除电压关断尖峰的有效方法。
根据功率模块结构布局的不同,叠层母排有多种拓扑。考虑换流回路杂散电感平衡问题,本文采用的叠层母排为对称结构,由两电平的正、负 铜排导体通过叠层结构,在导体间叠加绝缘材料进 行热压处理构成,其模型如图5所示。
多电容并联使得杂散电感支路增加且一致性变好,磁场抵消以降低回路电感。但随着吸收电容数量的增加,电感见效的幅值减小,因此综合考虑, 选择4个吸收电容结构。安装电容组和功率器件的 叠层母排的三维结构模型如图6所示。
仿真提取叠层母排的杂散电感,高压交流模块的叠层母排杂散电感Lt_H=734 nH,低压直流模块的叠层母排杂散电感Lt_l=175 nH。查阅厂家给出的器 件数据手册以及文献,型号CAS300M12BM2和CAS120M12BM2的SiC MOSFET高频寄生电感Lstray均为15 nH,二极管的杂散电感 为15 nH, 则高压交流模块换流回路(如图4所示)的总杂散 电感 和低压直流模块换流回路的总杂散电感Ls_l分别为:
对于大容量高频器件SiC MOSFET,需要通过 合理的散热设计保证其工作在允许的温度范围内。热源的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由于功率模块壳体直 接放置在散热器上会有缝隙面,因此可以在装配过 程中涂一层很薄的导热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