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装备业是国家基础性支柱产业我国电力装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水、火、气、核、风”五大发电设备共同发展,主机、辅机、输变电设备同步跨越。近年来,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拉动下,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进入了超高速增长期,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技术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相对于国际优势企业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电力装备业总体来说集中度还很低。
发电设备:实力提升,增长点转换发电设备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大型火电、水电设备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基于能源结构多元化调整以及环保、节能等几方面因素考虑,未来我国火电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发展的重点为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十一五”期间,水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当发展核电”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增长点转换。
特高压电网:输配电装备业的机遇“十一五”期间电网发展的重点是特高压电网、跨区联网、以及区域、城市电网建设。建设特高压电网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同时,发展特高压输电还有助于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占领设备制造技术的制高点。
预计到2020年特高压及跨区电网的输电量将为2.1亿千瓦,对特高压电网的投入超过4000亿元。
新能源装备:电力设备商步入可再生能源市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能源需求总量不断增长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设备商将步入可再生能源市场,面临全新的增长领域。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风力发电技术最为成熟,成本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最为接近常规火、水电的成本,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海外市场:中国电力装备业走出国门进出口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电力设备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成套产品正在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今后电力设备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电力设备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未来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在两方面有巨大潜力:一是进口替代,二是开拓国际市场。
增持电力设备行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属于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根据我们从政策以及行业背景角度出发的分析来看,未来几年将是电力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的景气时期,我们维持电力设备行业增持评级。根据子行业情况差异,分别给予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新能源设备25、30-40、50-60倍市盈率。
电力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而电力装备制造业则是装备电力的国家基础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水、火、气、核、风”五大发电设备共同发展,主机、辅机、输变电设备同步跨越。近年来,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拉动下,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进入了超高速增长期,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电力设备制造业分为发电设备和输配电设备两个子行业,其中输配电设备又可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各子行业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发电设备、一次设备是电站及电网的基础性设备;而二次设备是一次设备进行控制、监测和保护的设备。
在“十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的机组快速增长,电网的覆盖面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大电网、大机组、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正向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的更高目标迈进。据统计,在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80%以上为国产机组。600兆瓦级大型空冷机组和电站直接空冷系统实现自主化。在600兆瓦核电机组自主化的基础上,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自主化率达到60%。
电力设备作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其品种优势和综合实力仍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虽然2006年中国的电力设备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技术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但相对于国际优势企业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电力装备业总体来说集中度还很低,像国外GE德国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三菱,日立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管在资金、融资能力、企业规模、社会影响各方面远远超过国内。
“十五”期间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力建设最快的五年,装机容量从2000年底的3.17亿千瓦增长至05年的5亿千瓦,年均装机容量3660万千瓦,年均装机容量增长率达到9.5%。尤其是“十五”的后两年,投产的装机容量不断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电力设备行业的需求源于电力建设,而电力建设则是基于电力需求的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了较大的电力供需缺口,带动电力建设,电力设备行业从中受益,获得较大的发展,如图3所示。
受益于电力投资的不断增长,电力设备行业未来两到三年的增长已成定局,尤其是电网设备行业。中国要实现电源与电网的平衡,必须提高电网的输配电能力,使之能与电源规模相匹配。根据对未来五年的装机增长预测,电网的变电容量年增长率将达23%,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十一五”建设规划也证实了这一增长幅度。
发电设备主要包括发电机、锅炉、汽轮机、水轮机等电站设备,是电源建设中直接设备投资,因此在电力建设高峰中,发电设备是最先受益的子行业,如图4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02年开始,发电设备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57%、74%、94%。05、06两年在基数不断增大基础上仍然同比增长了35.7%、13.7%。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05、06两年行业增速大幅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过三年高速增长,基数较大,难以再保持高增长率,二是对06年后用电需求基本平衡的预期,国家对目前过热的电力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未来几年发电设备的增长,我们通过装机容量的预测得出结论。
我们从电力弹性系数来看。电力弹性系数是发电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电力性系数在1950-1986年期间基本上是大于1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电力消费系数小于1。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的趋势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水平不同,会导致不同时期的电力弹性系数各不相同。在重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高加工化的时期将减小,但由于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会使得该系数大于1;进入工业化后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
对我国而言,1981-2002年我国GDP平均增长为9.6%,发电增长8%,装机增长7.9%,电力弹性系数1981-2000年平均为0.814。由于电力弹性系数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近几年严重缺电,电力投资迅速加大,电力弹性系数从02年起保持1.3以上,03、04年最高达1.5。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水平,长期来看该系数保持在0.8-1.0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但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工业化阶段,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耗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用电增长将超过GDP增长,这决定了我国电力消费系数也将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对电力、钢铁、有色、化工、水泥、机械六大重化工业的影响,同时倡导节约性社会以及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抑制电力需求的举措实施,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将减缓,电力弹性系数下降,我们预计未来三年电力弹性系数在1.2-1.0左右。
基于对电力弹性系数的分析,我们得出下面的电力装机容量预测表(表2)。预计06,07年将是电力装机容量投产的高峰,年投产高达7000万千瓦,电力供需也将在06年后反转,由缺电转变为电力过剩。与此对应,发电设备的产量高峰也将在06、07年,之后,发电设备制造业可能出现订单骤减。按06年最高产量9000万千瓦计算,下降幅度将在40%-50%左右。目前,发电设备企业普遍订单充足,但需做到未雨绸缪。在利用近几年发展高峰提高技术实力的同时,开拓新领域、新市场。
上面是对发电设备行业做出的判断,在细分行业中,我们认为还有所不同。最近三年,火电、水电、核电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如表3所示。
截止到0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量为6.22亿千瓦,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占总装机的77.82%、20.67%、0.38%。
火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过大,且近三年还在不断扩大,这种不合理的电源结构使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十一五”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变,火电大机组、水电及核电、风电的比重会有较大提高。为了扭转这一格局,发改委今后审批电站建设项目将倾向发展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适当控制燃煤发电的比重。
基于能源结构多元化调整以及环保、节能等几方面因素考虑,未来我国火电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发展的重点为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
水电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五”规划中对水电的发展前景是,计划在2010年达到1.65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3.7%;在2020年达到2.46亿千瓦,上升到装机总量的26%左右。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水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6.2%,提升至2010年的6.8%,重点开发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澜沧江、红水河和乌江等流域水电资源。
核电再度复苏我国核电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同时,还有约1800万千瓦的在建核电装机容量。未来十五年,核电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7%,而全国总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仅有4.6%左右。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及占总装机容量比例如图5所示。“十一五”规划中已将原来的“适当发展核电”的战略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核电产业的景气周期已来临。
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及合作,除了少数部件需要由国外进口,目前大部分设备已具备生产能力,核电站国产化率已有很大提高。第一批大亚湾核电站国产化率不足10%,第二批秦山二期、三期国产化率达到50%左右,最新投产的田湾核电站国产化率已高达60%-70%。目前,东方电气集团和上海电气集团是我国主要的核设备制造商。表5、表6为我国已建成、在建以及拟建核电站。
核电设备主要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电站辅助设备等,核岛设备主要包括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蒸汽发生器、主泵、主管道、安注箱、硼注箱和稳压器等。常规岛设备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除氧器、凝汽器、汽水分离再热器、高低压加热器、主给水泵、燃料转运装置、凝结水泵、主变压器和循环水泵等。不同类型核电站所包括的具体设备略有不同。
通常来说,国产核电站设备投资占总造价的比重约为44%,进口核电站设备投资占比约为48%;设备总投资中,核岛及相关辅助设备与常规岛及相关辅助设备的投资比重约为2:1。
我国三大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目前可以制造核岛主设备中的压力容器、蒸发器等,以及常规岛主设备中的汽轮机、发电机等,有机会获得核电站设备国内采购中金额较大的订单。例如,东方电气集团已成为岭澳二期的主设备供货商。国外供应商主要是:法国法马通、俄罗斯核电建筑股份公司、美国西屋公司、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等。
电网基础薄弱,逐渐得到重视综观全局,我国电网现状不容乐观:电网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跨区跨省输电能力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难以满足西部和北部大型水电煤电基地大规模、远距离电力外送的需要,无法实现跨地区、跨流域水火互济,难以做到电网与负荷的协调发展。现有交流500千伏跨省、跨区同步互联电网联系薄弱,网间交换能力和输电能力、抵御事故能力不足,电网装备水平偏低,造成输电瓶颈。城市配电网依然比较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