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已经走过,“十三五”已经开局。菏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为了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对全市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方面进行深入采访,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在菏泽日报一版开设“喜迎党代会展示新形象”专栏,今天推出首篇报道。
本专栏旨在展示我市改革发展的成就,以此来凝聚人心,提振精神,为实现科学赶超、跨越发展汇聚正能量,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敬请各界读者关注,并请提出宝贵意见。
回顾菏泽发展历程,工业作为主攻点始于新世纪。2001年,山东省提出“东西结合、加快菏泽发展”战略,以此为契机,我市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思路,决定以工业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
随后的十余年里,市委市政府又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市实际,多次确立调整工业发展战略。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菏泽工业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的总体实力也在不断壮大。2012年2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在工业产业规模及优化升级上领跑周边地区”的号角。
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和要求,将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再次奏响“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强音,菏泽工业经济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一组数据可以展示菏泽工业跨越的步伐:“十二五”期间,菏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国平均速度8.64、10.78、8.1、6.75、6.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52、9.35、6.46、5.43、5.5个百分点。从省内看,菏泽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处于第一位。
回眸过去的发展历程,一串串数据勾勒出菏泽加速发展的脉络,一个个项目记载着工业跨越发展的轨迹,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菏泽工业经济一路昂首前行的决胜方略。
当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条件下,要在新常态下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就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围绕“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创新发展。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只有打好创新这场攻坚战,才能隆起加快发展的坚实“脊梁”。
近日,山东达驰阿尔发电气有限公司第一台1250兆瓦封闭母线产品,在山东海阳核电站安装调试完毕。该产品的强迫风冷装置核心技术,全部由山东达驰阿尔发电气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
“强迫风冷装置主要是在1250兆瓦核电机组发电机电流输出在36000安培情况下,保证封闭母线安全稳定运行,为机组提供有效的保证。”山东达驰阿尔发电气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王洪见告诉记者。
关键技术的攻克,让该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1250兆瓦封闭母线关键技术的企业,一举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降低消耗,节约能源,2014年东明石化集团热电公司开始了“循环水供暖”技改创新之路。他们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手段,狠抓节能降耗工作,把向天上散失的水转化为地下的热,实现了零污染、高效能供热,助推企业绿色发展。
“通过这项技术创新,2016年,东明石化集团热电公司每天可节约燃煤80吨,自2014年投用以来,已累积节约燃煤约3000吨。”东明石化集团热电公司技术处技术主管张景振介绍说。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24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中国驰名商标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6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5.9%提高到31.6%。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只有多措并举,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才能提升全市的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增强我市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觉践行,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位于郓城县工业园区的一家纺织有限公司内,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热气腾腾,纺织工人忙碌地穿梭于不大的厂区内。然而,即使是身处温度近40摄氏度的生产车间内,公司财务科负责人李继斌仍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如何才能使企业从困境中走出去,健康地生存下去?这一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包括李继斌在内的公司领导层。经过一番调研、思考,李继斌及其同事们找到了一条能使企业生存下去的道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新建生产厂房,加快新上300台喷气织机……
“恒基工程机械集团以生产加工、设计、开发重型机械以及发动机曲轴、齿轮为主,作为郓城县的一个老牌企业,2009年,实现年销售额8000万元,在利好环境的影响下,2010年,实现年销售额2.4亿元,2012年实现年销售额5.7亿元。”恒基工程机械集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2012年之后,同样是受大环境影响,恒基工程机械集团的年销售额不断下降,2014年,其年销售额下滑到3.2亿元,2015年7月份的生产订单量竟为0。
“大环境改变不了,我们就进行自我革新。首先,我们得确保企业的生存,所以,开始涉足包括物流、金融在内的多个领域,通过利用在这些领域的盈利,支撑企业。在企业能够生存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延长生产链,力争让企业活得更好、更健康。”恒基工程机械集团负责人说。
截至2015年,四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340亿元,增长9.2%。我市还通过大力实施百强企业培育计划,企业规模效益大幅提升,纳税前100名工业企业入库税金84.2亿元,同比增长24%。(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就在狠抓落实。我们坚信,只要深入贯彻市委决策部署,明晰发展方向,围绕转型重点,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形成深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为我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举,大项目是增量投入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大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全市引进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的突破推进整体工作的展开。
鄄城辉翔生物科技项目由福建省漳州龙翔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258亩,计划总投资5.6亿元,年设计生产15万吨工业草酸。草酸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稀土元素提取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国家提倡发展的化工项目。
“该项目于去年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份正式生产。项目全部达产投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8000万元,吸收用工160多人。”福建省漳州龙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龙辉告诉记者。
山东龙跃橡胶有限公司是曹县引进的一家大型企业,年可产轮胎2500万条,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上缴利税8亿元,吸纳带动就业5000余人。从项目落地,曹县县委、县政府就设立指挥部,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用工、市场、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落地。
“我们二期1500万套半钢子午线亿元,整个项目达成后,年产值可达9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山东龙跃橡胶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张守亮告诉记者。
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026亿元,过百亿的工业企业只有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一家,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1家。“十二五”末,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13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主营业务过10亿元的达到37家。
“我市将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促进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抓好百强企业培育,推动大型企业集团、高成长性企业和优势企业膨胀提升,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01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